近日,80后网友“冻疮长在膝盖上”在微博发帖,图文并茂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在重庆度过的夏天。“那时,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空调和到处都有空调车的年代……”怀旧的图片,再加上动情的文字,立即引来众多网友的回味:那些年的夏天,咱们又是怎么过的呢?
那些年,街上都是光胴胴大蒲扇
昨日,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在南京农业大学读书的发帖网友张武益。老家在重庆的她表示,尽管重庆的夏天热得要命,但是乐观坚强的重庆人民不得怕。在她的记忆里,以前在大街上能看到各种防暑利器——太阳伞、包包、荷叶……在夏日里的重庆街头,都喜欢头上“顶”一个东西来抵挡火辣的太阳。
大家避高温的方法也是千奇百怪创意无限,上世纪80年代,公交车内都还没得空调,“司机叔叔真辛苦啊,要在车里面呆一整天!”她说,那时候土办法就是在车里放冰块降温。而走到街上,每一个重庆婆婆都有一把大蒲扇,爷爷就喜欢用折扇。“我最喜欢的是扇起来有淡淡香味的檀香扇,觉得有把这个扇子瞬间就是淑女了!”那个时候的夏天,家家都有凉椅和凉板,晚上全部搬到家门口,再点盘蚊香,就可以在外面睡一晚上,不用关门,家家户户关系都好的很。
那些年,防空洞里纳凉江边耍水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时夏天太热了,学校下午就会放假。”张武益最开心的,就是跟着大人,搬起凉椅到防空洞避暑。她说,自己小时候家住在溉澜溪,附近有防空洞,在她眼中,防空洞就像一个俱乐部,“大人打麻将,小娃儿玩各种游戏”。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玩跳棋,讲鬼故事,一天像个叫花子样到处乱跑。回忆那些年,张武益满是怀念。她还喜欢搬根板凳,坐在黄葛树下听老人们讲故事,“外婆讲以前怎么躲日军轰炸、粮票布票的故事,黄葛树下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发现”。
重庆城被两江环绕,到了夏天,江边便成了人们的游乐园和纳凉盛地。会享受的人就把桌子板凳都搬到江里,一边乘凉,一边打麻将。“每天吃过晚饭我便手脚迅速地穿好游泳衣,背起游泳圈,催爸妈赶紧带我到江边去耍。”张武益表示,就算不能去游泳,也要在江边玩会儿沙子和水才肯罢休。让张武益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候大家都喜欢拿车轮胎当游泳圈,喜欢躺在轮胎上顺江而下,重庆话叫“放滩”。“有时候,大船来了掀起浪花,没注意轮胎都会被掀翻。”
“重庆经常都会涨洪水,只要涨洪水,到处都是看热闹的人,壮观程度不亚于钱塘江观潮的阵势。”张武益印象中的看涨水,也让80后的网友周先生感同身受。周先生小时候住在陕西路,“那个时候,一到涨水就冲下坡,到朝天门看闹热”,还有趁着涨水赶紧捞鱼的大爷们。
那些年,清热最爱稀饭配凉面
“冰粉、凉虾、西米、刨冰、冰糕、酸梅汤,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棒冰”,说起小时候避暑清热的各种美食,张武益如数家珍。每次一听到卖冰棍的叫卖声,她总会拿着零钱往门外跑。“那个时候,街上还有背着木箱子卖冰糕的,箱子外面套了一圈的冰糕袋子,你想吃哪种就指给老板看,他再给你拿。不像现在,是自己打开冰柜选。”张武益说,那会儿冰糕的品种就几样,娃娃糕是自己最爱吃的,看到就很欢喜。
“稀饭配凉面,多少重庆人的爱。”还有自己吃不惯,但闻起来确实很香的侧耳根。有两道菜几乎天天都会出现在自家的饭桌上,“藤藤菜和泡豇豆,刚开始感觉很好吃,吃到后头都要吐”。张武益表示,夏天也肯定少不了火锅、烧烤和夜啤酒,“在外地人眼中,都觉得夏天吃火锅不可思议”。
为了完成暑假作业而焦虑的夏天,为了上辅导课而在没空调的公交车里当烤鸭,这些事情让张武益特别怀念,“我们回忆里的夏天,只因为那些都再也回不来了。”
点评
泼辣性格铸就独特夏天文化
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说,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水深浪平,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码头,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夫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这座城市孕育的独特码头文化久而久之便闻名起来。码头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颇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包容性。这种原生态的文化,孕育了重庆人耿直,豪放的性格。“火锅、泼辣的重庆美女、爽歪歪的老山城啤酒,这些都与重庆的地貌特点、炎热的气候密不可分。”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重庆人的耿直、豪爽中也多了些许尔雅与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