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气温渐渐降低,公交车窗户大多都关得严严实实,可一些乘客上车吃东西散发的难闻气味却让人不适,包子、鸡蛋、臭豆腐……不少司机和乘客都大呼:“难以忍受。”
9日,市公交一公司告诉时报,最近公司接到了乘客对公交进食的反映,呼吁乘客尽量不要在车上食用气味大的食物,给大家一个较为舒适的乘车环境。
乘客公车上吃盒饭 锅巴洋芋味满车飘
昨天下午1点,我们来到了南坪枢纽站,一位乘客提着盒饭走向正在等候发车的364路公交车,另一位男士则已经在108路公交上大口吃起来了。我们走上这趟车,锅巴洋芋的味道已经弥漫了整个车厢,因为还没发车,一位靠近他的乘客将窗户开到了最大。
乘客吃榴莲 司机以为漏气了
昨天,市公交一公司的周女士告诉我们,最近他们接到不少乘客对车厢“气味”的反映。
“有一次一个乘客站在车上吃酸辣粉,一个急刹车她碗里的汤都泼在了前面一个阿姨的身上,两人闹得很不愉快,最后司机只能停车解决。”周女士说。
今年10月份天气刚刚转冷时还遇到过一位在车上吃榴莲的乘客。“当时全车人都被榴莲熏得受不了,司机刚开始以为是漏气,还停下车检查。后来在全车人的反对下,这个乘客才带着榴莲下了车。师傅把车从江北开回南坪,车上的味道都没有散完。
公交公司:气味、垃圾都遭不住
说起乘客在车上吃东西,108路的驾驶员宋师傅和赵师傅就直摇头。“气味是一回事,垃圾也遭不住。”
赵师傅说,每次早高峰发车前都会给圾桶换上新的垃圾袋,可是早高峰结束后,垃圾桶都会被装得满满当当。“我们不能不让乘客吃,只能稍微提醒一下乘客,可有时候提醒也会引起争执。”宋师傅说.
昨天我们也询问了我市几家公交公司,工作人员对于乘客在车上吃东西带来的种种“后遗症”都很无奈。
公交车上该不该进食 乘客各有看法
我们就公交车上进食的问题询问了几位正在等车的乘客,他们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吃东西是人之本性
A.26岁的唐晓峰是重庆开县人,住在五里店,工作在江北南桥寺。每天去上班,在公交车站附近买早餐带到车上去吃,车子急着开,不可能一下吃下去才上车。“有时上车前,司机会喊我吃了再上来,或者不提醒我,不过我能看到司机异样的眼神。”小唐说:“我觉得吃早餐很香,吃东西是人之本性。”
观点:最介意的吃鲜肉包子
B.24岁的杨虹在解放碑一家人力资源公司负责招聘,她觉得在公交车等公共空间吃气味较强的食物,是很没有社会公德的。“尤其是现在冬天,车厢密闭,一人吃东西,大家都闻得到味道。”她说,每天早晨总会见到小白领,端着酸辣粉或者几个包子,冲上公交车。吃东西散发的味道,经常让她难受,又不好意思说。
调查
公交车“车厢气味杀手”前三甲:
包子饺子类、小面酸辣粉、串串烧烤
昨天,我们也随机调查了40位市民。其中14人表示自己有在公交车上吃过东西的行为,占35%。认为吃东西会影响别人的有28人,占70%。不会影响别人的有3人,根据不同食物来看是否影响的有9人。
让人反感的原因排在前三位里,觉得味道难受的有23人;容易产生垃圾的有3人;容易伤人3人。
这40位市民,支持有法律出台来禁止公交车这类公共场所吃东西有10人。其余的人觉得,这个还是应该市民自觉,也不必要强制要求。
市民列举最反感带到公交车上的食物排在前6的,有25人选包子饺子类,占总人数的62.5%。23人选带汤水的小面酸辣粉,占57.5%。17人选带竹签的串串香烧烤,占42.5%。16人选臭豆腐,占40%、油炸物7人、榴莲7人。
包子饺子类
上榜理由:里面的食物(如韭菜)发散出的气味过敏,有些乘客会很难受
杀伤指数★★★★★
小面酸辣粉
上榜理由:气味难闻,在晃动的车厢内端着汤类食物也很难保持平衡,容易摔伤。如果是热的,走走停停可能泼在别人身上,烫伤其他乘客。
杀伤指数★★★★☆
串串烧烤
上榜理由:在车上吃带竹签的串串烧烤等,一个急刹车容易误伤自己和他人。
杀伤指数★★★☆☆
专家解读
“难闻”到底有无标准?
有标准检测某种气味的存在 但无标准界定如何难闻
难闻到底有无标准? 不同的人对气味感知灵敏度不同,感知气味的难易也不一样。气味能被闻到的最低浓度值,就被称为嗅阈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鼻科学组长、博士、副教授杨玉成对人嗅(觉)阈值做出这样的解释:
A.嗅阈值针对单一气味,即最低浓度,为平均浓度值
不同的人的嗅觉器官对某种香味物质的最低检出量或能感觉到的最低浓度不同。
嗅阈值由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员,在特别配制的空气中,依靠嗅觉来判断。由于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所以判定时.必须有6人以上参加,取其平均浓度值为嗅阈值。
嗅阈值有感觉阈值和识别阈值之分。前者是能感觉到有气味存在但分辨不出是什么气味的阈值;后者是可以依据气味分辨出是什么气味。比如氨的感觉阈值为0.1,识别阈值为0.6,到达0.6时,能分辨气味是氨气味。
B.食物等混合气味无法检测标准嗅阈值
嗅阈值一般针对单一、有害、有毒气体。混合气味如食物气味因无法统一、没具体标准,因而无法检测其嗅阈值。比如不同地方生产的同类食物,味道不一样,就无法检测嗅阈值浓度。韭菜、葱、蒜等,因产地、老嫩等因素不同,也无法检测其嗅阈值。
气味难闻是指某种味道引起某些人感到不适应,不舒服。鼻子灵敏度和个人的嗅觉灵敏度有关。由于个人的感觉不一样,目前没有具体的标准来判断或检测如何不适应、不舒服、难闻。
C.常见的一些嗅阈值如下:
空气中的臭味物质的嗅阈值用mg/m3或mL/m3表示。硫化氢(臭鸡蛋味)嗅阈值 0.0005;甲硫醇(下水道味)嗅阈值 0.0001;甲基硫醚 (烂白菜味)嗅阈值 0.0001。
建议
人大代表:公交上进食要提醒引导
重庆市人大代表杨家学认为,公交车上还是“不吃为好。”建议从培养个人习惯着手,可以制定相关制度规定公交车上禁食,再具体去划定禁止食用的食品的范围。
市人大代表胡崇理认为,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去提醒教育市民,在公交车站台、车内等醒目位置也可以张贴用于引导的宣传语。
“要站在吃东西的一方为他们考虑,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公交公司:食物可以先放下,等下车后再吃
市公交一公司的周女士说,对于乘客他们能做的只能是提醒和引导。“并不是所有东西都不能在车上吃,我们也理解乘客的需求,只是建议有些不适合在车上吃的食物可以先放下,等下车后再吃。”
市民:“禁食”是否也要分特殊人群
市民杨先生说,在提倡公交禁食时,还要有点人性化,有些特殊情况是否也应该列入“禁食”,比如婴儿、孕妇、需要服药的病人口渴时,是否也不能喝水;低血糖病人是否也不能适时地进食甜食、补充体力。还有比如,面包一类的食物能不能在车上吃?
轻轨车厢禁食令当初没能通过
可能存在不人性化的问题,执行起来有难度
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早在2011年,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了《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在提交的二审审议稿中,加入了“禁止在车厢内饮食”条款,但该条款在正式条例中并没有出现。“不管有没有条例,都很难做到随时有人监督乘客不在车上吃东西,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习惯和自觉性。”
有人认为,这样的规定在执行中可能存在不人性化的问题,所以执行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而且也有可能产生纠纷,引起冲突。
他山之石
杭州 2010年,杭州公交公司客运部负责人提出,春节前后,将在16路等公交线路上推行“无饮食车厢”。主要有3个考虑:消除公交车里的异味,保持车厢环境卫生,保证乘客乘车安全。
株洲 2013年8月,株洲公交公司打造公交“无饮食车厢”,目前初步选定了5条公交线路。车厢内倡导乘客无饮食,但出于人性化角度考虑,矿泉水等仍可饮用。
反感带到公交车上的食物排在前6的
饺子类 62.5%
小面酸辣粉 57.5%
串串烧烤 42.5%
臭豆腐 40%
油炸物 17.5%
榴莲 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