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上的这些颗粒乍一看与普通大米没多大区别。记者 张培 摄
又到“3·15”,老百姓在日常消费中会遇到怎样的麻烦,萧山的消费市场又存在哪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关注3·15”系列报道,以体验、暗访等形式,一探萧山消费市场现状,为老百姓提供消费指导,增强市民维权意识。
如果你遇到了消费陷阱,如果你想揭露消费黑幕,如果你需要我们维权,欢迎与本报新闻热线82654321联系。
家住衙前螺山村的莫先生打进本报新闻热线说,本来肠胃就不好的嫂子吃了他从米店买回来的米后,身感不适,胃里隐隐作痛。后来,他发现买来的大米中竟然掺有神秘的白色颗粒。
米店买来了煮不熟的“米”
莫先生说,1月份,他从村口的一家米店购买了两袋宜皇牌25公斤装珍珠香米。煮熟后,全家人都吃了起来。“我们家一直都吃这个牌子的大米。”莫先生说,没一会儿,侄子就开始抱怨饭不熟,听侄子这么一说,莫先生也觉得饭有点硬,还不时能咬到“生米”。
一开始,莫先生以为是淘米不仔细或者煮饭时间不长,但是一连几天都出现类似问题,莫先生这才起了疑。他仔细观察起了米袋,此时,买来的一袋大米只剩下两三斤,莫先生从中找出了不少疑似塑料的颗粒状物体。在仅剩的两三斤米中,竟然找出了四十颗左右的颗粒。
记者发现,这些颗粒乍一看与普通大米没多大区别,大小、形状、颜色均和普通米粒相似。但在阳光下仔细对照,白色不明颗粒体积较普通米粒偏大,且形状不规则,呈方形,摸上去有胶质感觉。记者将这些颗粒放入水中,颗粒全部沉淀。莫先生询问了其他两位买了同批大米的村民,他们也表示有类似情况。
发现问题后,莫先生到米店协商,老板娘说,由于店面要拆迁,他们已经结束生意。老板娘提供了进货地点以及经销商联系方式。据了解,经销商是位于萧山商业城的浙江东南粮油市场钢棚8号摊位。经销商表示,他们愿意调换,但不负责赔偿。同时要求莫先生自己上门调换,不然不予处理。
白色颗粒是塑料包装材料
昨日,记者带着这些神秘白色颗粒前往萧山商业城工商所,工商所詹所长在察看了这些颗粒后推测,这些颗粒没有多少分量,估计不会是经销商有意从中掺杂,很有可能是厂方在生产过程中不小心混杂其中的。
随后,詹所长立即组织工商人员前往该摊位进行检查,在抽查的三袋同品牌同规格的大米中,均未有异物出现。浙江东南粮食市场一位管理人员说,据他30年粮食种植经验来看,这些杂质极有可能是晒谷场上的塑料杂物,现在的筛谷机都是激光作业,对杂谷的颜色进行判断,把不同于谷类颜色的杂质筛选出去。由于这个塑料颜色和谷粒相近,很有可能筛谷场未能将之筛除。
随后,记者根据经销商提供的号码联系了大米厂方——宜兴市杨巷伯良米厂,厂方代表表示1月10日发出的这一批大米确实存在异物,经初步调查,异物为塑料包装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不慎和谷粒混杂。
厂方紧急召回同批次大米
对于记者反映的情况,厂方代表对此次事件表示歉意,厂方已对1月10日生产的这批大米进行紧急召回,但由于工作疏忽,萧山市场的该批大米尚未召回。厂方宣称会对此事件负责,对于该品牌问题大米,对消费者实行退一赔一的方式,请消费者到购买商店退换。同时,负责人还表示,如消费者食用该批次大米出现身体不适状态,厂方也会做出相应处理。对于记者对该成分危害性的质疑,厂方表示要做进一步检验。
食品的安全牵连着全家人的健康,特别像大米这样的生活必需品,为什么生产厂方在质量把关方面会如此疏忽?如何有效地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